何以中国 何以不朽(2)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何以中国 何以不朽(2)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信仰是精神力量的折射,而脚下的大地才是生生不息的物质根基。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磨盘、磨棒与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再加上石镰与石斧,无疑最能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依托华夏大地的丰饶物产,开展以耕织为主的生产实践,渔、樵、耕、织、读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形态,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向俗、退善其身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的最佳体现形式。

  清道光年间烧制的“慎德堂”款粉彩耕织图盖碗上画满了“男耕女织”的图案,表现出中国人对平淡质朴生活的赞美。另有清代碧玉雕渔樵耕读图笔筒,牧童穿行在山间,回望下山的樵夫。2000多年来,中国人围绕农耕经济建立起相对自给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织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礼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礼教与哲学思想及教派。来自山东博物馆的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表现了两位圣贤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实现了对中华大地的首次统一。登基后的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一系列以秦制为基础的改革诏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颁布统一的律法,推行郡县制度等,促使中国不仅第一次实现了土地疆域上的完整统一,更在经济、文化、军事、律法等诸多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归流。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与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体现出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在经济与国家治理上的超前性。

  制作于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的金瓯永固杯,其工序之繁、艺技之精、动用人工之广,在中国造宝历史上名列前茅。也正因为此,它堪称清代镇国之宝。其寓意疆土坚固与基业长青,恰似无论怎样沧桑变幻,中华文明永葆蓬勃生机。(王建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虎年说虎 瑞虎佑安

下一篇:一千多年了,到底是谁太八卦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