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暗香盈袖:古人是怎么用香的?(2)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有暗香盈袖:古人是怎么用香的?(2)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除香炉外,汉代还出现了“提笼”,即用来熏衣的熏笼。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香炉内置于提笼之内,以起到熏香、烘物或取暖之用。东汉时,尚书郎入宫面见皇帝,有专人为其熏衣。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汉末名士荀彧坐过的地方,三日可闻其香。魏文帝曹丕也酷爱熏衣,还曾因为衣服太香刺激到坐骑,导致他被掀翻下马,被咬伤了膝盖。魏晋以降,“熏衣剃面”成为了当时的风度,引无数名士争相效仿。

  一捻和香聚:美容香身

  汉晋之际,随着外来香料的传入,香料种类不断增多,焚香也愈发普及,香方也随之出现。据香方,可用多种香料调和成“合香”。东汉时期的苏合香,并非是产于苏合香树上的香树脂,而是大秦商人“合会诸香,煎其汁”制成的,可谓“挂羊头,卖狗肉”。难怪,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外戚窦宪,也要委托班超与大月氏人交易苏合香。当然,这件事也反映出当时人对香料认识与使用的进步。

  明周嘉胄《香乘》卷14载有《汉建宁宫中香》的配方,集藿香、丁香、檀香、黄熟香、沉香、零陵香、苏合油等十余种香料,用料十分考究。建宁,即汉灵帝刘宏的第一个年号。可见东汉后期,宫廷用香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香料。三国时,东吴政权凭借大航海运动,从进口香料的主要产地——南海诸国获取了大量香料。吴少帝孙亮在位时,别出心裁地“合四气香”,给四位宠妃制作了著名的“百濯香”,“凡经践蹑宴息之处,香气沾衣,历年弥盛,百浣不歇”。在这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合香是“甲煎香”。其主材为甲香,这种香料单独使用味臭,若将其与别的香料混合使用,反而能增加香气。将它们放在一起高温烘烤,“煎”出其香,故称“甲煎香”。这种合香在焚烧时,香气会过于浓烈张扬,因而它更常见的用途是入药,或制成具有药用价值的“唇膏”——口脂。

  东汉以降,香料的“美容”功效得到了很大开发。晋王嘉《拾遗记》云,汉灵帝初平三年(193年)游西园时,命人将西域进贡的茵墀香煮成汤,用来沐浴,将剩下的洗澡水倒入沟渠中,仍散发阵阵奇香,故世称“流香渠”。这与后赵国主石虎的“温香渠”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洗手与沐浴,香料还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护理,如美发的香油与敷面的香粉,皆以香料为主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合面脂、合手药、合香则等美容用品的配方。在当时,这些用香料制成的美容品、化妆品,是名士追捧的奢侈品。

  用鸡舌、藿香、青木香、胡粉等香料,还可以制作出“香身丸”。刘宋时期的医家胡道洽因身上有狐臭,曾自制出名香,以遮掩身上的异味。看来,人们爱美的追求自古至今不曾改变。在现代,香水备受现代人欢迎;而这,同样是香料能在中古时代迅速普及开来的一个主要原因。(瀛洲海客)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作为演说家的许地山

下一篇:《封神演义》背后的真实历史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